2016年超高配资,一群志愿者叩开了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新卯村一家老屋的大门。
“周老,我们来看您了。”
内屋里走出来一个颤颤巍巍的老妇人,口齿不清地说着:“谢谢你们啊。”
定期慰问还健在的抗日老兵,是这支志愿者队伍的传统,今天来看望的这位老人,名叫周秀莲,已经109岁了。
“您看,这是不久前台湾一个志愿者专门邮寄过来的东西”,志愿者从包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相纸,是一个年轻军官的照片。
老人接过照片眯起眼睛仔细一看,两行热泪突然从浑浊的眼眶里掉落下来:“这就是我丈夫啊,73年了,我终于又见到他了!”说罢,老人早已泣不成声。
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,有些女志愿者偷偷撇开身拭去眼角的泪水。
“爸爸,爷爷不是很早以前去世了吗?”周秀莲的孙女看着奶奶拿着一张照片痛哭流涕,好奇地看着爸爸。
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故事还得从周秀莲,这个“抗日活化石”说起。
展开剩余92%图-周秀莲(中)
周家有女初长成
1907年,在新卯村一个大户人家里,周秀莲出生了。她的父亲曾受过新式教育,因此对封建思想的糟粕极为不屑。
和传统主流提倡的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不同,周父对女儿的教育尤为重视,周秀莲刚刚开蒙,就被父亲送进学校念书。
晨起上学读书认字,下午回到家跟随母亲绣花学女红,在晚年周秀莲心中,这段年少时光是一生中最平静的日子。
《增广贤文》《百家姓》……聪慧的周秀莲可以倒背如流,在老师心目中,她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孩,但在同学眼里,她却是一个胆子极大的人。
学校里那颗最高的树,就连男同学看到也只能摇摇头,全校只有周秀莲撸撸袖子三下五除二就爬上去了,站在树冠上的瘦小女孩,让下面的同学惊出一身冷汗。
“你快下来,小心让老师看见。”
“树上的风景真好,可惜你们上不来。”
都说湖南的细妹子刀刚火辣,从年幼的周秀莲身上就可见一斑。常听父亲和好友在家中谈论国事,知书达理的周秀莲随着年纪慢慢长大,逐渐意识到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需要新的改变。
年幼时爬树的经历再一次浮现脑海,众多湖湘雄杰的英雄事迹也在激励着这个女孩,带着“敢为人先”的思想,年芳十八的周秀莲加入当地妇女联合会,想凭借自己的力量为饱受压迫的广大妇女同胞争取平等权益。
有了工作,她的眼界似乎也更加宽广,她开始与父亲讨论国家未来的出路。
“父亲,在我看来,这个国家糟透了,不破不立,只有勇敢打破旧社会,才能迎来崭新时代。”看着女儿陈词激昂,周父第一次觉得,自己的女儿好像长大成熟了。
图-妇女联合会旧照概述图
作为一个开明的家长,周父对孩子的终身大事从不过多干预,他甚至鼓励女儿自由恋爱,在这份难能可贵的支持下,周秀莲也期待着能够真正嫁给爱情。
1931年,一个从黄埔六期毕业的年轻军官进入了周秀莲的生活,他叫杨平,毕业后在中央陆军25师150团2营担任五连连长。
两人是同乡,第一次见面时,周秀莲突然觉得眼前的男子好像在哪里见过,巧的是,杨平也有同感。
“这个妹妹很眼熟,像是在哪里见过一样”,斯文俊朗的杨平笑吟吟地看着周秀莲。
都说缘分天注定,两个年轻人很快坠入爱河,相约携手走完一生。
图-杨平
炮火连天中的革命伉俪
新婚燕尔,自是难舍难分,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,周秀莲决定跟随杨平出征,在老家门口,告别了眼泪汪汪的双亲,带着对革命莫名的激动,她跟着丈夫一路辗转长沙、徐州,沿着长城一线,在密云一带抗击日寇。
对于一个女人来说,随军日子是艰苦难捱的,每天骑在马上奔袭数十公里,翻山越岭没有半刻停歇,每次下了马,周秀莲的双腿内侧都被磨得通红。
可这还不是最糟糕的,一路上见过太多妇女同胞惨遭日寇蹂躏,让周秀莲心惊胆寒。为了不让日军发现自己是女儿身,她只能用炭把脸蛋涂黑,每次出门都要戴上帽子,就连晚上睡觉时,听到日军飞机在头顶盘旋发出的轰鸣声,都会让她从睡梦中惊醒。
丈夫与日军激战时,无法将她带在身边,她只能在指挥部等待丈夫的消息,心情总是七上八下,每次看到丈夫一身挂彩回来,周秀莲忍不住流下眼泪。
“辛苦你了,当初说好嫁给我不会让你再吃苦的”,看到妻子眉头紧蹙、眼含泪水,杨平心疼万分。
“战争年代,哪里有太平的地方,你为国征战,我在后方为你守好家”,周秀莲轻轻擦拭着丈夫身上的血迹,话语轻柔但带着一丝坚定。
“有妻如此,夫复何求。希望能够早日把鬼子打回去,等我解甲归田带你回老家,我们也过一下陶渊明笔下‘悠然见南山’的日子。”轻轻搂住妻子,杨平温柔地说。
然而,事与愿违,1937年,日本帝国主义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,一时间举国焦土,无数誓死捍卫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奋起反抗,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此达成。
1938年,杜聿明率领的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顿,为对抗装备精良的日寇,老蒋下令将杜聿明的兵团扩充为200师,由杜担任师长。
不久以后,第200师开拔前往广西全州,改番号为第五军,由杜聿明任军长。这支部队,成为了抗日战争初期第一支机械化部队,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的杨平也随即调入第五军22师,成为第66团二营营长。
一直跟随丈夫南征北战的周秀莲,也积极响应号召,加入了由杜聿明夫人曹秀清主理的被服厂工作,负责生产战略物资,在大后方支持广大抗日志士奋勇杀敌。
和年少闲暇在家绣花做女红不同,被服厂的工作很是艰苦,每天踩着缝纫机进行高强度工作,让周秀莲的手臂和双腿酸胀不已,以至于到了晚年,她还得随身携带膏药,用来治疗当初工作留下的后遗症。
被服厂也是随军,部队去到哪里,厂子也要跟着走。有时候,为了转移物资,通宵达旦地忙碌也是常有的事。
周秀莲既要独自照顾孩子,又要在后方支援,生活很苦但她从来没有一句抱怨。每天看着无数将士流血牺牲,相比那些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来说,她已觉得十分幸运。
她唯一的心愿,就是希望早日能把侵略者从祖国领土上赶走,还有就是丈夫能够平安回来。
骨牌,战争中难得的娱乐
踏实苦干的周秀莲很快引起曹秀清的注意,和她交谈一番后,对方不俗的谈吐让曹秀清倍感意外。
得知周秀莲不仅能识文断字,还会算账,曹秀清便把被服厂收发员的工作交由她来负责。
和部队严谨的作风一样,被服厂几百号人每天开足马力可以生产上千套军装和被服。
周秀莲的工作就是负责物资的发放,听起来轻松但实则要求非常高。
每次发放都是以十为整数,每套军装上的扣子必须仔细装好,十对扣子一卷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虽然工作精细,但周秀莲完成得非常好,曹清秀很欣赏她爽利的行事作风很快,周秀莲被提拔为收发管理员。
身处前线的丈夫杨平也因为带兵出色,颇得上级青睐,成为66团上校副团长。
战争虽然残酷艰辛,但偶尔也会有空闲的时候,身在部队无法轻易离开,因此,骨牌成为了军中常见的消遣娱乐。
因为是部队军官的缘故,杨平得以经常参加杜聿明组织的聚会,对此一窍不通的周秀莲在与各种官太太聚会中,学会了人生最大的爱好,骨牌。
骨牌,早期由象牙制成,后来因造价不菲,改为牛骨和竹木所制,因此得名。
它的形状为长方体薄片,每扇骨牌的正面刻有圆点,两个面排列拼合,按照牌色计筹,玩法比较复杂。“对者十二为正牌,不对者八为杂牌”,从明代对骨牌打法的记录,可见不是可以轻易上手的娱乐。
刚开始接触骨牌的周秀莲,看着复杂的打法一头雾水,虽然之前很少参与类似社交场面,但她毫不露怯,一边旁观一边提出小白疑问,惹得在座各位笑声连连。
尽管一开始闹了几次笑话,但聪明的周秀莲很快学会了骨牌玩法,还在牌桌上认识了杜聿明和邱清泉等大人物。
如今谈起这段时光,周秀莲依旧记忆深刻,那时候有一个叫田萼云的团长和丈夫杨平私交甚好,两家经常约着一起吃饭,在她的印象中,田夫人漂亮又贤惠。“可惜了,这个田团长后来在战争中牺牲了”说到这里,老人禁不住一阵唏嘘。
经常要面对熟悉的人在战场中失去生命,让她伤感不已,但想到自己的丈夫还活着,能在短暂的休整时光里与大家打打骨牌,是硝烟密布的岁月中,周秀莲最幸福的时光。
惊魂噩耗,开启颠沛流离的岁月
妻子多年无怨无悔跟在自己身边,生死与共,让杨平万分愧疚,他曾经多次劝妻子回老家等他,但周秀莲死活不同意:“嫁给你的时候,我就告诉自己,以后就算死,也要在一起。”
他们的爱情,在这战火不断的年代,显得弥足珍贵,但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,1942年,日军将侵略版图再次扩张,军队长驱直入,直逼中缅边境。
浩浩汤汤的十万中国远征军,在杜聿明指挥下,向缅甸开拔,那时候已经是干部技术训练大队大队长的杨平,也要跟随部队前往缅甸。
临别前,周秀莲带着孩子送别丈夫,她眼含热泪,伸手拂去杨平肩膀上的尘土,柔声说道:“好好保重,我和孩子等你平安归来。”
这一句话,她说过无数次。她以为这次也会像之前一样,提心吊胆一阵子后,就能开心迎接丈夫回归。
没想到,竟成诀别。
图-中国远征军概述图
1943年6月20日,在中缅边境茂密的丛林地带,杨平率领部队与日寇展开激战,身负重伤,救治未果壮烈牺牲。
消息在几个月后传来,听闻丈夫再也回不来后,周秀莲崩溃了,她无数次拿起剪刀想结果自己的性命,但看到几个年幼无辜的孩子,她只能闭上眼留下无助的泪水。
丈夫为国捐躯,留下的这些血脉,是她的责任。哪怕再难再苦,她也要好好把几个孩子抚养成人。
部队将杨平的遗体运回国内,举行了追悼会,还派人护送周秀莲和孩子们运送棺椁返回故乡。
回到新卯村老家,将丈夫安葬好后,周秀莲百感交集。她突然想起多年前丈夫曾经说过要带她解甲归田的话,可惜,这个愿望再也无法成真了。
一个遗孀,还带着几个孩子,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,厄运之神也似乎不打算放过这个饱受折磨的女人。
1944年,一场大火将周秀莲的老宅毁之一旦,正在田间种地的她还是听到邻居的喊话,才知道自己家已经被烧毁了。
除了身上这身破旧的衣服,所有财产都付之一炬,最让周秀莲难过的是,丈夫的军官证、抗日纪念章、两人多年来的合影等物件,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。
杨平这个人在世界上的所有痕迹,都被抹去了。
周秀莲悲痛拒绝,没想到,老天竟然如此残忍,连以前对着丈夫照片想念他的日子,都要无情剥夺。
还没来得及从伤心中缓过来,第四次长沙会战打响了。战火蔓延到周秀莲老家,不得已她只能带着四个孩子逃离本地,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。
吃不饱、暖不穿,一个女人拖家带口在战乱中讨生活,其中辛酸可想而知,后来还是在杨平旧时好友的帮助下,周秀莲一家才得以过上稍微安顿的日子。
1949年,新中国迎来解放,漂泊在外许久的周秀莲终于可以回到老家,在政府关照下,她获得了抗日老兵纪念章,一家人从此过上平安祥和的日子。
最大的愿望,想再看“丈夫”一眼
虽然年纪越来越大,但周秀莲早年在军队培养出的作风丝毫未改,光是被子她就可以叠出几种花样,起床后五分钟整理内务是她生活的日常。
在儿女的印象中,母亲是个对生活很讲究也很爱美的女人,随着建国后家里条件越来越好,周秀莲的衣柜里也多了很多花衬衫,洗涤、烫熨……全套流程她都是自己完成。
不仅如此,家中小院的花花草草也是她亲自打理,空闲时间除了织毛衣,就是和村里的乡亲们打骨牌。
图-周老亲自种的茶花树
湖南当地志愿者在一次定期探访抗战老兵中,与周秀莲结识。聊天快要结束,大家问老人还有什么心愿时,她沉默许久,缓缓开口:“不知道能不能帮着找找我丈夫杨平的照片?”
看着老人渴望的眼神,大家感动不已。丈夫为国效力牺牲在异国他乡,去世后所有痕迹都因为一场大火彻底抹平,对于这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,的确太残忍了。
那时候,周秀莲已经年过百岁,时间与她而言,太过可贵。为了实现这个抗战女兵的心愿,志愿者决定分头行动,争分夺秒寻找杨平可能留存的照片。
年代久远,再加上信息不足,寻找照片可谓是大海捞针。光靠网络检索,恐怕收效甚微,因此志愿者决定在各大平台发布消息,号召全国志愿者和对抗日战争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帮助老人完成心愿。
经过漫长地寻觅,他们终于从一个来自浙江的志愿者口中得知,浙江博物馆里现存一张照片很有可能就是杨平,但因为照片太过模糊,人面无法辨别清楚,工作一时陷入瓶颈。
就在大家都有些灰心丧气的时候,海峡对岸的台湾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,一个对抗战历史颇有研究的志愿者主动联系上他们,通过资料搜集,他手上有一张杨平年轻时候的照片。
兴奋不已的志愿者们第一时间拿到照片后,就赶忙来到周秀莲家,将来之不易的杨平个人照送到老人手里。
才看到照片的第一眼,周秀莲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,这就是他的丈夫啊,多年来珍藏在记忆中那个温文尔雅的面庞,夫妇俩一起携手走过的峥嵘岁月,一瞬间溢满她的心头。
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,是如此幸运超高配资,但正因为今天美好的日子来之不易,我们才更不应该忘记像周秀莲杨平这样的英雄儿女,正是因为他们这样一群人,于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,不计生死,才有如今的伟大盛世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富华优配_股票配资大全_股票配资程序观点